首页>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 千院落地!北芯生命血管内超声(IVUS)推动冠脉精准诊疗迈入精准化时代
- 多业务全面进击、核心战略稳步推进,鱼跃医疗交出高质量年中答卷
- 决胜“十四五” 打好收官战|越来越多“中国造”——我国医疗装备实现新突围
- 广西融水县开展第一类医疗器械集中整治工作
- 卓越浦东·非凡“十四五”丨人工智能技术精准赋能,“浦东智造”医疗器械“含金量”持续提升
- 江苏南京:从实验室到全球市场,织就医药器械全链条创新网
- 浦东高端医疗器械加速走向世界
- 河南省安阳市市场监管局高新区分局开展新开办医疗器械企业经营行为专项检查
- 天津市今年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获批上市量同比增八成
- 济南国际医学中心精准服务企业,助力医疗器械注册提速增效
记者手记:让更多国产机器人站上外科手术台
时间:2025-03-24 09:02:30
这是3月15日在2025中国医学装备展览会拍摄的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手术机器人演示现场。新华社记者 顾天成 摄
从引进国外先进医学装备到见证国产医学装备“呱呱坠地”,刘雨亲历了近百台国产手术机器人从被质疑到获批上市再到销往全球的“扬帆出海”。
作为高端医疗器械领域的“明珠”,手术机器人正在重构现代外科医疗体系。中国工程院院刊《工程》将手术机器人列为“2024全球十大工程成就”之一。
“国产化技术的加速跃升让我们更有信心打开海外市场。”连续17年参加展会的刘雨深有感触,中国打破了腔镜机器人依赖进口的局面,今年能看到至少6家国产化设备在同台PK。
2024年,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的骨科机器人凭借术前AI精准规划系统和3D打印导板技术,不到2小时,就攻克了一名高龄血友病患者膝关节被骨赘完全“焊死”的“铁膝”难题。
此前,这样的高难度关节置换术,需要医生耗时4小时凭经验手工“开凿”。等待的家属看到医生提前走出手术室,误以为“手术失败了?”该院骨科主任邱华耀告诉他们:“AI精准规划系统,让手术和麻醉时间变短、创口变小,手术很成功!”
“有了国产核心技术的支撑,膝关节置换等复杂手术时间缩短30%,精度控制在亚毫米级,使患者手术麻醉时长及感染风险大幅降低。”北京长木谷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陈鹏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国内的迅猛发展,传统工程师需1天完成的建模工作,AI仅需1至3分钟即可精准生成三维骨骼数字模型。而构建这一技术架构的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5岁。

这是3月15日在2025中国医学装备展览会拍摄的北京长木谷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骨科手术机器人。新华社记者 顾天成 摄
近年来,一批引领性、原创性国产医学装备产品及应用不断涌现,让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感到,人工智能掀起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为有超大规模数据资源和强烈临床需求的医疗领域带来深刻变革和创新。
腔镜手术机器人完成手术近1.2万例、累计应用5G+手术机器人开展远程手术800余例;实时图像引导的医用直线加速器填补国内空白;心磁功能成像装备、静态CT等产品落地;脑起搏器、人工耳蜗、智能假肢造福特殊人群……
最新统计显示,2024年我国医学装备市场规模达1.35万亿元,医疗装备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超5400亿元。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说,医疗装备是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每一次技术突破都是对生命奥秘的更深探索,每一台医疗装备的制造都在为人类健康点亮新的希望。

这是3月14日在2025中国医学装备展览会拍摄的手术机器人演示现场。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对于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的中国而言,我们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加速、疾病谱变迁、全球公共卫生挑战的新形势。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郭燕红表示,积极应对新问题、新挑战,需要医学装备赋能卫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医疗装备提质升级,促进医疗服务的均衡化、同质化。
从“追随者”到“并行者”,再到向着“领跑者”进军,记者在展会上收获的信息无疑令人振奋。期待创新中国不断突破技术壁垒,实现跨越发展,让更多的国产手术机器人站上外科手术台。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