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 千院落地!北芯生命血管内超声(IVUS)推动冠脉精准诊疗迈入精准化时代
- 多业务全面进击、核心战略稳步推进,鱼跃医疗交出高质量年中答卷
- 决胜“十四五” 打好收官战|越来越多“中国造”——我国医疗装备实现新突围
- 广西融水县开展第一类医疗器械集中整治工作
- 卓越浦东·非凡“十四五”丨人工智能技术精准赋能,“浦东智造”医疗器械“含金量”持续提升
- 江苏南京:从实验室到全球市场,织就医药器械全链条创新网
- 浦东高端医疗器械加速走向世界
- 河南省安阳市市场监管局高新区分局开展新开办医疗器械企业经营行为专项检查
- 天津市今年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获批上市量同比增八成
- 济南国际医学中心精准服务企业,助力医疗器械注册提速增效
药监局推动高端医疗器械发展 医疗AI等有望加速,三大细分环节率先受益!
时间:2025-04-10 08:47:27
近日,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就《关于优化全生命周期监管 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的举措(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意见稿提出,加快推进医用机器人、人工智能医疗器械、高端医学影像设备等领域的基础、通用标准和方法标准等制修订工作。
这一政策的实施将为医疗器械行业注入新的发展动力,特别是在技术创新和市场化进程方面,有望加速技术突破和产品落地。
截至2024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已达到约1.3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此次政策从监管框架重构、技术标准升级、产业链协同三个维度推动行业变革。
监管层面,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的细化(如新增质量保证与风险管理章节)将加速行业出清,2024年医疗器械行业并购规模同比增长28%,预计2025年低合规成本企业的市场份额提升幅度可达15-20%。
技术标准方面,AI医疗器械性能评价体系的建立将缩短产品上市周期,当前国内AI辅助诊断系统平均审批时间已从24个月压缩至14个月,而3D打印骨植入物等创新产品的标准化将推动相关市场规模从2024年的42亿元增长至2025年的68亿元。
产业协同效应上,政策明确支持脑机接口、基因工程合成生物材料等前沿技术,与2024年10月发布的《医疗器械管理法(草案)》形成协同,后者已将创新医疗器械临床审批效率提升30%。
光大证券分析,结合近期的行业动态,三大技术突破正在重构医疗器械产业的逻辑。
一是AI医疗进入临床刚需阶段,DeepSeek大模型在百家三甲医院的应用使诊断效率提升40%;
二是手术机器人实现国产替代加速,2025年Q1国产腹腔镜手术机器人装机量同比增长67%,单台手术成本下降至进口设备的60%;
三是脑机接口进入商业化临界点,湖北省医保局已将侵入式脑机接口手术费用纳入医保支付,单例手术收费突破6000元。
展望后市,从市场空间看,全球AI医疗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达1.5万亿美元,中国占比超30%,而医用机器人领域国产化率有望从2024年的18%提升至2025年的35%。
落脚到A股市场,光大证券指出,细分领域中,AI医学影像设备、手术机器人、新型生物材料等赛道受益显著,关注具备自主创新能力与出海能力的医疗器械研发平台化厂商,以及在AI医疗、医用机器人、高端医学影像设备等领域布局领先的企业。
本文源自:金融界
这一政策的实施将为医疗器械行业注入新的发展动力,特别是在技术创新和市场化进程方面,有望加速技术突破和产品落地。
截至2024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已达到约1.3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此次政策从监管框架重构、技术标准升级、产业链协同三个维度推动行业变革。
监管层面,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的细化(如新增质量保证与风险管理章节)将加速行业出清,2024年医疗器械行业并购规模同比增长28%,预计2025年低合规成本企业的市场份额提升幅度可达15-20%。
技术标准方面,AI医疗器械性能评价体系的建立将缩短产品上市周期,当前国内AI辅助诊断系统平均审批时间已从24个月压缩至14个月,而3D打印骨植入物等创新产品的标准化将推动相关市场规模从2024年的42亿元增长至2025年的68亿元。
产业协同效应上,政策明确支持脑机接口、基因工程合成生物材料等前沿技术,与2024年10月发布的《医疗器械管理法(草案)》形成协同,后者已将创新医疗器械临床审批效率提升30%。
光大证券分析,结合近期的行业动态,三大技术突破正在重构医疗器械产业的逻辑。
一是AI医疗进入临床刚需阶段,DeepSeek大模型在百家三甲医院的应用使诊断效率提升40%;
二是手术机器人实现国产替代加速,2025年Q1国产腹腔镜手术机器人装机量同比增长67%,单台手术成本下降至进口设备的60%;
三是脑机接口进入商业化临界点,湖北省医保局已将侵入式脑机接口手术费用纳入医保支付,单例手术收费突破6000元。
展望后市,从市场空间看,全球AI医疗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达1.5万亿美元,中国占比超30%,而医用机器人领域国产化率有望从2024年的18%提升至2025年的35%。
落脚到A股市场,光大证券指出,细分领域中,AI医学影像设备、手术机器人、新型生物材料等赛道受益显著,关注具备自主创新能力与出海能力的医疗器械研发平台化厂商,以及在AI医疗、医用机器人、高端医学影像设备等领域布局领先的企业。
本文源自:金融界